失智早期表現可能只是記憶力變差,找不到東西或放錯地方,容易與老化現象混淆;但隨時間拉長,則漸漸可能會出現明顯地記憶力衰退、無法處理複雜的工作或解決問題、有退縮行為如減少休閒活動、情緒起伏大或人格改變等症狀(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2014)。

以下以簡易區分失智與老化之區別:

失智與老化之區別

老化

1.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或經過提醒會想起來。

2.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

1.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2.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資料來源:邱銘章、湯麗玉,失智症照護指南,2009,原水文化。(20150426取自台灣失智症協會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

而目前則以簡易的失智症十大警訊為衛教資訊,讓大家對於大腦正常老化與失智病變有初步的概念:

  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 語言表達出現問題
  4. 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
  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7. 東西擺放錯亂
  8.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
  9. 個性改變
  10. 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引自臺灣失智症協會網站)

以上是坊間或社區衛教時,讓大家區分失智症與大腦正常老化之區別。而阿茲海默症則是眾多失智症之一。真正要判斷是否有失智症,到鑑別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則需到醫院仰賴更專業的檢測。在醫院評估診斷方式是根據詢問臨床病史為主,再加上神經理學檢查、神經心理測驗檢查、實驗室檢查、腦部影像、生物標記,甚至加入基因檢測等(白明奇,2009;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2014)來診斷是一般老化或阿茲海默症失智,以下作更詳細之介紹。

阿茲海默氏失智症最早是阿茲海默先生所發現的,他解剖了一位51歲病人的大腦,病理報告描述這位病人的大腦,有許多的老化斑塊(Plaques)和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白明奇,2009)。目前對於阿茲海默氏症的病人有大腦萎縮的狀況,在病理切片下可發現三大病理變化:腦細胞死亡、老化斑塊、神經纖維糾結(白明奇,2009)。早期主要以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原因是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白明奇,2009)。

除了以病理切片得知,阿茲海默氏失智症並非腦部正常老化之證據外,要仰賴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在詢問病史的過程與診斷標準。美國DSM-IV診斷準則中,除了記憶力缺損外,還需要語言表達理解、對熟習人事物的辨識、物品操作與動作表現、執行功能等,只要一項以上認知功能缺損,且以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職場,並與先前功能有確實的減退;另外患者不是處在譫妄狀態下,才能下診斷。而在DSM-V改版中,除了修改失智症命名外,更強調記憶力變差不再是診斷失智症的必要條件,只要認知功能障礙(整體注意力、執行功能、學習能力、記憶力、語言功能、知覺動作功能或社會人際認知)即可診斷為失智症。但隨著知識的累積,許多研究也發現即便有病人腦部有許多的類澱粉蛋白斑塊,但是一點臨床症狀也沒有(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2014;Price JR, Morris JC,1999),尤其是著名的修女研究也呈現這樣的現象。

而美國NIA-AA在2011年重新修訂失智症診斷標準,內容為:

  1. 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2. 無法勝任原本的工作或熟悉的事務
  3. 症狀無法用譫妄或精神疾病來解釋
  4. 以問診或認知檢測另表評估有認知障礙
  5. 認知或行為異常至少兩項:1)無法學習新事務 2)無法分析或處理複雜的事 3)視覺空間障礙:如無法認人 4)語言障礙:如閱讀、寫字或講話 5)個性或行為改變。

為了區別一般老化與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問診是絕對重要的,且有專家訂定的標準作為判斷,並搭配相關病史、過去病史、家族病史、用藥史等,以幫助確診。

除了問診需要,也要仰賴臨床心理檢測,工具如下(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2014)

1.簡易智能狀態檢查(MMSE):最常使用的失智症評估工具之一。總分為30分。國中以上教育程度,分數若低於24分;國小教育程度,則是低於21分;未受教育者則是低於16分,則可能表示病人有認知功能異常現象。

2.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針對阿茲海默症病人日常生活與認知功能作整體性評估量表,是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的主要工具之一。包含六個功能項目:記憶、定向力、判斷與解決問題、社區事務、家居與嗜好、個人照料。嚴重程度從0-3,分為五個不同功能程度;0表健康;0.5表疑似或輕微障礙;1表輕度障礙;2表中度障礙;3表重度障礙。

3.阿茲海默氏病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輕度到中度阿茲海默症的標準量表,台灣版的量表將原版中的語言具意,改成視覺記憶,因此適用於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老年人。

4.智能篩檢測驗(CASI):共有20個項目,總分為100分。

另外除了問診與接受心理鑑定外可以區分阿茲海默失智症與正常老化區別外,也可以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造影、正子攝影等來判斷老化與病變之區別。以下是腦部影像的區別:

摘自台灣失智症協會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

一般的老化大腦是不會萎縮,但是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大腦在影像上是呈現萎縮的狀態,因此我們也能夠證明阿茲海默症並非腦部正常老化,而是腦部產生病變。

最後,在臨床上也能藉由生物標記來輔助判斷,如ApoE、A-β 1-42、Tau蛋白濃度。以ApoE4來說,帶有這樣基因者,會使阿茲海默症提早發生、大腦萎縮快、較有精神症狀,這些在在顯示並非正常老化,而是大腦發生病變。對於A-β 1-42、Tau蛋白濃度,也會引發大腦病變。但在著名的修女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有些含有多量的A-β 1-42、Tau蛋白濃度或是帶有ApoE4的修女,並非每一個最後都有發病,這也顯示一個問題,或許這些都是引發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但是也許還有其他早年生活型態的不同,而影響著年老阿茲海默症的發生。

以上透過診斷標準、問診、心理衡建、腦部造影、生物標記等,間接證明阿茲海默症並非是腦部正常老化,而是大腦的結構、機能、細胞產生病變,以至於發生記憶力、認知等缺損。

參考文獻

1.邱銘章、湯麗玉(2009)。失智症照護指南,台北,原水文化。

2.台灣失智症協會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

3.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2014)。失智症之重點回顧,內科學誌,25,151-157。

4.白明奇(2009)。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台北市:健康。

5.Price JR, Morris JC(1999).Tangles and plagues in nondemented aging and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Ann Neurol, 45,358-368.